联系方式

办毕业证注意事项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办本科毕业证公司愤怒真假洋奶粉乱象:贴牌洋奶粉畅行无阻缺监管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01-15 17:34 浏览:

“洋奶粉”乱象追踪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又没有相关职责,贴牌洋奶粉畅行无阻也就在所难免了。

记者|陈 冰

“让宝宝喝上放心奶!”这是众多妈妈的朴素心愿,也是许多奶粉厂商的郑重承诺。然而,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的5年间,面对结石宝宝的悲惨境地以及接踵而出的奶制品丑闻,国人对国内奶粉厂商的信任降至冰点,众多扛着“原装进口”招牌的真假洋奶粉乘机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一时间,中国市场上充斥着各类在欧美国家闻所未闻的“国际知名品牌”。

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洋品牌中,有的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外按照中国国标加工生产,属于名副其实的进口奶粉,但却在原产国本地没有任何销售,专供中国市场;有的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内加工完成,依然可以称得上是进口奶源,但在广告宣传上却云山雾罩;还有那么一些甚至只是在国外注册的洋品牌,杜撰一个个百年品牌的历史故事,使用的是国内奶源,生产加工也在国内完成,属于地地道道的国产货,却在销售时大玩文字游戏,给自己标上100%进口奶源,号称原装进口,以超高定价攫取巨大的利润空间。

面对这些游走在法律空隙的贴牌洋奶粉,妈妈们即便拥有火眼金睛也难辨真假,往往成为花大价钱的“冤大头”。从事过贴牌奶粉销售的业内人士曝料,国外知名洋品牌不超过100家,其中仅有2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有些仅以品牌授权方式运作,生产和销售都全部在中国境内,但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洋奶粉品牌已经超过了100家,也就是说,中国市场上,超过八成的所谓原装进口洋奶粉全都是在蒙人,贴牌“洋奶粉”,怎一个乱字了得!

新西兰奶粉辟谣忙

今年4月,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出口协会在北京表示,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声称来自新西兰的婴儿配方奶粉多达200多个品牌,但是真正新西兰本土企业的品牌并不多,目前也只有6个企业的20多个品牌销往中国市场。

协会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上有不少国内的个人或公司到新西兰当地注册品牌,这种形式中,有在新西兰当地选择奶源,委托当地企业严格加工并只销往中国的品牌;也有注册商标后,不清楚是否使用奶源地的品牌,打着新西兰奶粉品牌‘山寨版奶粉’的旗号 ,前者从质量上讲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后者就很难判断。目前中国市场上这种打擦边球标注为‘新西兰奶粉’的品牌特别多。”

为了与其他山寨品牌区分,协会负责人表示,“以后,只要是新西兰本土婴幼儿奶粉出口品牌,成为协会会员后,产品包装上都将会印制统一的协会LOGO”。而贸易商和个人注册的新西兰商标如果希望“洗白”自身,成为新西兰本土配方奶粉协会认证的品牌,就必须在新西兰“设立办公室,有专门的人员,企业保持正常的出口业务量和在保险公司投保,并且都要接受审计”。

正当人们准备为此正名活动拍手叫好的时候,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该国负责农林渔业和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在4月19日紧急发出声明,指出“从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奶粉中,并不是只有上述协会成员所生产的产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新西兰奶粉”。“新西兰配方奶粉出口协会”并不代表新西兰政府立场,同时也不能代表新西兰国内主要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商。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在新西兰本土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份额排名,占有率在0.5%以上的生产商中无一是“新西兰配方奶粉出口协会”的成员。的确是太不主流了。

虽然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表示,该国注册生产商信息可在其下属的食品安全官网查询得到,但要想知道具体品牌背后的信息目前仍非易事。

记者就此向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求证,希望这家公司能够透露一下给国内的哪些品牌商提供用于婴幼儿奶粉生产的大包装奶粉?但记者得到的答复是:很抱歉,客户信息属于商业机密,不便透露。

看来,想要弄清楚洋奶粉的身世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需要懂得英语、荷兰语、德语、法语,还要熟悉商标、授权法律、进出口贸易规则以及检验检疫证明,说不定还得实地考察才能真正从雾里看花、云山雾罩的假洋品牌中找出真主。

对了,千万不要相信条形码防伪。因为条形码没有任何防盗用或者防伪功能,条形码国际登记查询也只是能够查明条码是哪个公司登记的,对于中国的造假者而言,仿造条码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劳力士和iPhone都可以仿得一模一样,印刷一模一样的条形码更是不在话下,淘宝有些店铺会告知让顾客去查询条码来辨别真伪,这是个很不负责任的方式,举例而言,A公司登记并在产品印刷包装上使用了A12345的条形码,假冒者B在自己假冒的产品上也同样使用这个A12345条形码,那么,你在国际条形码检索网站输入条形码下面那串数字,查询结果自然就是真的,但实际上刚好相反,所以,使用条形码来辨别没有任何用处。

洋品牌注册万元搞定

业内专家指出,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市场上出现过将近300家贴牌洋奶粉,运作这些贴牌奶粉的,既有国内大型奶粉企业,同时也不乏一些小企业,摇身一变成为国际著名品牌,中间的利润空间很大。这些企业抓住了消费者认定外国食品更加安全的心理,使用超高定价的策略,让人觉得越贵的奶粉就是越纯正的原装进口货。欧美本地的奶粉大多百元左右一罐,而在国内销售的洋奶粉动辄要两三百元一罐,差额巨大。

中国奶业专家王丁棉2011年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披露,海关数据显示,当年前10个月仅广东省就进口奶粉6.8万吨,同比增加18.8%,进口平均价格每吨为2.43万元。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后续添加的营养成分的成本下粗略折算,每900克进口奶粉的均价只有21.8元。

更要命的是,在国外注册一个品牌,不仅手续简单,而且费用低廉,比如在荷兰,注册一个欧盟商标仅需要服务费不到1万元。5月14日,央视“新闻30分”节目播出了相关调查,记者选择了一款市场销售还不错的新西兰原罐原装进口的纽贝贝奶粉进行调查。

记者根据客服提供的线索,在北京北五环的一个居民区里找到了这个奶粉的经销商,工作人员声称整个生产加工工艺都在新西兰完成。工作人员还专门找到一个条码查询的国际网站,验明正身,而且指出这个奶粉在当地还有一定名气。央视记者在奥克兰当地最大的超市并没有找到这个奶粉的踪迹。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超市,结果都没有这个品牌的任何奶粉在销售。记者再次向北京当地的经销商提出质疑,对方给出的答案是,这是公司的新西兰团队专门为中国孩子打造的一款奶粉,所以不在新西兰销售。

为了进一步求证,记者按照奶粉罐上标明的地址找到总代理公司新西兰纯天然乳品公司,而那里并不是奶粉代理公司,而是一家修车店。而且这条街区是个汽配城,从来就没有过和乳制品相关的公司。

根据奶粉罐上的信息,新西兰记者找到了奶粉的加工工厂新西兰善腾公司,北京的记者以咨询合作的名义拨通了这家公司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家公司以前做的是保健品生意,近年来由于中国奶粉需求量大增,不少客户开始到新西兰找代工企业,如今他们为中国代工的品牌已经有十几个,他们只是一家奶粉加工厂,本身并没有什么专业团队为中国孩子量身打造配方奶粉。这样一罐成本价不到70元的奶粉,贴上所谓的新西兰品牌之后,在国内的售价高达400元左右。

随后,记者在百度上搜索新西兰商标注册,出现了近300万个结果,记者联系到其中一家商标代理公司,这家公司位于北京西三环的一个小区内,里面的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代理新西兰、澳大利亚、丹麦、瑞士等地的品牌非常多,因为这些国家环境优美,口碑好,实际上都是中国的人在运作这些事情。注册一个新西兰奶粉品牌的费用不过5100元,只是贴个标,说是新西兰品牌,但不能写源自新西兰。

工作人员还指出,注册一个新西兰品牌,仅仅是一种低端的运作方式。有的在新西兰成立一个当地的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发货,这种做法属于高级包装。即便记者去查也查不出问题,这种公司要7000元左右,加在一起不过1万多元。而且包装一个品牌前期准备时间也只要一个来月的时间。

这位工作人员还透露,现在有三种方式申请洋奶粉品牌。第一种,直接以中国公司的名义申请新西兰商标,但产地不能写新西兰;第二种,在新西兰成立一个公司,以这个公司的名义申请商标,产品就是源自新西兰,新西兰品牌;第三种方式就是在当地建工厂,在当地生产,这种方式成本太高,很少有人愿意选择。申请这样的奶粉品牌,不需要任何资质,只要给一张加盖了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就可以了,完全没有门槛。

这些完全是国内生产、国内灌装的产品,贴上在国外注册的商标,获得来自荷兰或者新西兰金字标牌的保障,身价倍增,销售火爆,却带来很大的质量和安全风险,号称荷兰奶粉的美素丽儿掺假也就不足为奇了。

去年国内相关部门查处的不合格乳品有566吨,以每罐900克计算,有超过62万罐的不合格洋奶粉,如果这些奶粉流入市场,将有多少的孩子受到伤害?如何保证孩子们喝上一口放心奶,这个问题刻不容缓。

洋品牌≠洋奶粉

业内人士还透露,大型的中国奶制品企业也会找一些大的第三方加工厂贴牌代工,比如新西兰善腾、瑞士赫尔达夫、澳大利亚塔图拉等公司,而黑心的商家,则一般在国外设立一个空壳公司,或者拉一个当地奶制品企业合作,然后对外宣称品牌授权或干脆杜撰然后自编自导品牌故事,再购买大包粉(也称为工业基粉,用于食品厂做蛋糕等,一袋一袋如同面粉包装一样,在阿里巴巴就可以看到很多)进口到中国,然后在保税区里再按照配方搭配其他元素灌装后报关进口,因为这样成本最低,但最大的问题是保税区里的小车间几乎不存在无菌车间和密封生产的条件,所以,很多所谓原装进口洋奶粉吃出虫子或异物的顾客投诉以及新闻时常会出现在媒体上。

现在,不少企业为了漂白自己的贴牌洋奶粉身世,又玩出了新花样——在国外投资参股或控股或者干脆新建一个奶制品加工场,然后再编造百年品牌的故事,但产品全部销往中国市场,其成本不超过人民币100元一罐。这类奶粉里,除了伊利、光明、雅士利、圣元等,还有所谓的法国合生元。

法国合生元2010年被315网站曝光后败诉,并被法院裁定只可使用“BIOSTIME合生元”商标,不可使用“BIOSTIME法国合生元”。 法国合生元后痛定思痛,斥资数千万欧元在法国控股一家以生产黄油为主的奶制品公司生产奶粉并全部销往中国市场,把自己身份漂白。

中国市场知名品牌澳优乳业,控股荷兰一家奶粉加工厂,推出一个从未在荷兰本地市场上有销售的所谓“百年品牌”婴儿奶粉牛奶客,即以前的纽莱可,并斥资3000万欧元,在荷兰建立了一座奶粉工厂,预计2014年将投产。

还有更聪明的如Hollander(国内商品名叫荷兰朵),在荷兰联系了一家网店进行销售,全荷兰只有一家在卖,这种手法,重要在于可以证明这个奶粉是在荷兰本地有销售的,至于能卖出去几罐则完全没关系,因为它可以正大光明地对外宣传,这个奶粉就是国外孩子吃的,现在漂洋过海来给幸运的国内宝宝们吃。在这些控股或投资国外的案例里,出钱的中国老板都既“牛皮”又“谦虚”,“牛皮”是指在所有的宣传里,被兼并或控股的一间普通国外公司都成了百年历史的某某集团,而“谦虚”,则是出钱投资的中国企业全都藏在幕后,有些甚至连控股方的大名都深藏起来,不查询工商注册资料,连本地人都无从知道。

施恩奶粉事件曝光之后,当地质检部门回应,他们很难判定奶粉是否完全是进口奶源,只能检测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当地工商部门则表示,他们只对产品的具体广告进行监管,而没有义务对产品标注的100%原装进口进行核实与检查。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又没有相关职责,贴牌洋奶粉在中国畅行无阻也就在所难免了。

但事实上,所有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中国的洋奶粉,在从始发地抵达口岸报关时都必须如实注明包装规格,是大包粉(原料)或者是罐装(加贴中文标签后可直接销售的产品)。要知道,这其中有天壤之别,再优质的原产奶粉,大袋包装后再经过高温潮湿的海运运进保税区,在连密封条件都达不到的小车间里灌装,其品质也要大打折扣。但中国海关在统计数据里,统统以一个简单的数量词“吨”一笔带过,而所有的真假洋奶粉,在销售时展示给顾客的报关文件里,也是只有从保税区发运时的报关单,原始报关单一份也没有,或者以商业机密为由涂抹掉最关键的数据,从而为这些假冒的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提供了大玩文字游戏的广阔空间。

让奶爸、奶妈们稍微安心的是,今后,质量参差不齐、利用各种名堂蒙混过关的洋奶粉,进入中国的门槛将提高。新版《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办法》中提出,进口乳品标签上标注获得国外奖项、荣誉、认证标志等内容,应提供经外交途径确认的有关证明文件。另外,质检总局还将对国外乳品生产企业实施注册制度,进口商和经销商实施备案,对进出口乳品实行安全风险评估,只有检验检疫合格,方可入境。其中首次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国家和地区需向质检总局递交相关资料并提供相应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列明项目的检测报告,若检验检疫不合格,将责令进口商在3个月内销毁,或由进口商办理退运手续。

链接:

面对新西兰、荷兰以及德国、美国等地市场里日益严重的奶粉供应紧张以及本地超市商店里日益严格的限购措施,很多中国的父母表示奇怪,既然有这么大的销量,为什么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奶粉加工厂不开足马力使劲儿生产呢?

记者采访时,荷兰一家电商网站CEO史唯平提供的欧盟委员会的资料表明,荷兰、德国等奶业发达国家都属于欧盟,除自身产能限制外,还面临欧盟的牛奶产量配额限制。201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荷兰和其他5个欧盟成员国处以高额罚款,理由是这些国家生产的牛奶超出了牛奶生产配额。荷兰获得的罚单金额达1700万欧元。除了荷兰,德国、奥地利、爱尔兰、塞浦路斯和卢森堡也被罚了款。罚款总金额达7900万欧元。

欧盟委员会认为,上述6个国家的农场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生产的牛奶超过了生产配额限度,即28.3万吨。

欧盟对于成员国牛奶产量限制配额的背景源于欧盟各成员国牛奶产量极不平衡,27个成员国中的10个牛奶产量远远低于配额标准。但荷兰、德国等国家却产能过剩。

为确保欧盟各成员国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均衡,欧盟委员会对牛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都规定了各国的最高生产配额,通过限制农产品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根据目前计划,欧盟牛奶生产配额从今年起将每年提高1%,直至2015年3月31日完全取消。

婴儿食用母乳或配方奶粉的年龄段在0-3岁,以在网上能够查到的数据而言,这个阶段的婴儿在中国大概有7000多万,每年还有新生婴儿1600万-1800万,其中0-6个月母乳喂养的仅有不到67%,保守估计,至少50%以上的中国婴儿要依靠奶粉成长,简单换算一下,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4000万以上的婴儿需要购买奶粉,而按照每个婴儿每月通常2-3公斤奶粉的食量计算,全中国婴儿一年要消耗奶粉100万吨以上。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按照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披露的欧盟牛奶产量,即便全欧洲的奶牛24小时不停地产奶再全部做成奶粉也无法供应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更何况欧洲本身生产的牛奶大部分都会做成鲜奶或酸奶、黄油、奶酪等奶制品供应本地市场。

欧洲的不够,还有新西兰。行业内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奶粉中,近八成来自新西兰。今年1月28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称,我国进口企业已进口新西兰固状和浓缩非固状乳及奶油(以奶粉为主)75367.401吨,超过了2013年71060.895吨的特保措施触发标准,因此自1月29日起,将对上述农产品按最惠国税率征收进口关税。

据海关总署相关公告,自我国2009年对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实施特保措施以来,我国进口新西兰奶粉触发该进口标准的日期越来越提前。今年固状和浓缩非固状乳及奶油类的进口达到特保措施触发标准,则提前到了1月末。

另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数据,2008年中国奶粉进口量为14万吨,2009年激增到31万吨,同比增长121%;2010年增长至48万吨,增长55%;2011年则达到98万吨高位;去年1~8月,我国已进口乳制品超80万吨,同比增长28.4%。

天猫直供洋奶粉谜团重重

天猫的Nutrilon诺优能在发售后迅速取得骄人销售业绩的同时,不仅引发了身世的质疑,其质量更是快速爆出问题。

记者|陈 冰

2013年3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颁布的“限制婴幼儿奶粉出境”条例正式实施。内地客从香港购买奶粉数量被限定为两罐。这是继全球各大超市对中国妈妈奶粉限购令之后的又一记重拳。孩子的口粮问题如何解决?

就在这一天,中国最大电商、年销售额上千亿元的浙江天猫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猫”)给焦虑的妈妈们带来了好消息——

天猫宣布将联合全球顶级集团达能和雀巢,启动双方旗下6大品牌在天猫上提供海外原产地直供销售,让国内消费者能够买到放心的进口奶粉。

达能集团旗下奶粉品牌Karicare、Nutrilon、 Cow&Gate、多美滋(特配系列);雀巢集团旗下雀巢超级能恩、惠氏(特配系列)等品牌均将在天猫开启原产地直供服务。这些品牌的奶粉原产地包括新西兰、英国、德国、荷兰、瑞士等国家。其中新西兰销量第一品牌Karicare,荷兰销量第一品牌Nutrilon已在天猫开启官方旗舰店。英国第二品牌Cow&Gate也将于下半年进驻天猫。

天猫总裁张勇表示,所有品牌商原产地进口奶粉均保证百分之百的国外生产,天猫和品牌商将直接合作,品牌商在天猫开启官方旗舰店。除了将采用通常的B2C销售模式外,天猫将更多尝试C2B预售方式来销售。当消费者下订单后,品牌商从海外的原产地直接供货,送到海关清关,然后通过快递递送到销售者手里。因为采取直供形式,缩短供应链,使得消费者能以更优惠的价格,同时获得更新鲜的奶粉。

自从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后,妈妈们对国产奶粉心有余悸。选择到海外购买进口奶粉成了妈妈们无奈的选择,据调查,我国国内年收入6万以上的家庭大多数都会选择进口奶粉,而奶粉更是中国第二大的海外代购产品。能在家门口买到放心奶,这是多大的诱惑啊。

3月29日,天猫正式对外发布首个直供奶粉品牌“Nutrilon诺优能”(据称其品牌商标还在注册中,尚未获批)。天猫宣称,消费者只需登录诺优能天猫旗舰店,即可买到在荷兰生产和灌装的原装进口Nutrilon诺优能奶粉。

妈妈们踊跃出手。

Nutrilon诺优能天猫旗舰店的销量,迅速排上了天猫网奶粉总销量的第三名,排在它前面的品牌是可瑞康和飞鹤。截至5月10日,仅仅上线一个多月的时间,Nutrilon诺优能品牌的奶粉总共销售超过14万罐,以平均每罐200元计算,目前的销售额已经接近3000万元。这还只是Nutrilon诺优能天猫旗舰店的销售数字。而在天猫上,销售Nutrilon诺优能的天猫店铺已经超过了10家,还不包括天猫诺优能授权分销的实体店。

但是,这款热销奶粉在4月中旬遭遇了此“牛栏”非彼“牛栏”的质疑,以至于天猫和达能香港不得不于4月18日联合发表声明,称网上消息“天猫销售的诺优能奶粉存猫腻”为谣言。

哪个“牛栏”?

质疑天猫“牛栏”的是一位生活在荷兰的中国人史唯平。

今年43岁的史唯平是荷兰本地一家电商网站的CEO。这家名为荷美代购的综合性代购网站以代购荷兰本地奶粉、奢侈品、母婴用品和保健品为主。其中奶粉占销售额的一半,占利润的三成。

早在今年3月,荷兰本地各个超市和商店的荷兰“牛栏”奶粉就出现供应紧张,经常断货,看到天猫发布的声明后,史唯平还奇怪荷兰哪里还有多余的库存和产能供应到中国去?而就在Nutrilon诺优能在天猫销售之后没多久,他收到了荷美代购顾客的一封邮件,这个顾客一直在给孩子喂养荷兰本土Nutrilon(“牛栏”)的奶粉,看到天猫的宣传后,试着买了一罐,但食用当晚,宝宝即又哭又闹开始猛烈腹泻并死活都不愿再继续喝奶,而这正是转奶的明显症状,按照天猫版“牛栏”奶粉的说法,这个“诺优能”是荷兰本土“牛栏”公司原产并直销到中国,按理说都是同一种奶粉,怎么会出现转奶的情况呢?

于是,史唯平开始关注天猫版的“牛栏”,认真研究了一番之后,发现其中居然有许多难解的谜团。

谜团之一:冒牌荷兰官网?

在天猫“牛栏”店铺,声称所销售的“牛栏”奶粉都是100%荷兰原产原装原罐进口,并有一个“牛栏”中国官方网站”,主页最上部有一个链接,指明:荷兰官网。点击进入后,任何页面链接都打不开,而页面里唯一一个可以点击的,就是一个“Nutrilon in China”,点击后跳转出的即是 “牛栏”中国官方网站。

在荷兰“牛栏”公司真正的官网里,史唯平从域名进入主页,整个网站翻了一遍,也找不到天猫“牛栏”给出的这个“牛栏”中国官网以及指引链接,也没有任何“牛栏”本土制造奶粉直接销往中国的文字和链接。

在真正的荷兰“牛栏”公司网站内检索,无论是用“Nutrilon in China”或者“China”查询,结果都是一样:没有有关的信息和词组。于是他拨打“牛栏”的客服电话,对方回复:“牛栏”从未生产含有中文包装的婴儿奶粉,也没有在中国销售。

记者在荷兰“牛栏”品牌的持有方荷兰NUTRICIA(“纽迪希亚”)公司的中国官网上,只查询到了一款有中文标签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纽康特。这是一款专门针对牛奶过敏的婴幼儿开发的产品。

在天猫官方微博发布的声明当中对于官网的解释是,Nutrilon诺优能的中国官网与荷兰“牛栏”的官网进行了互链,荷兰官网提供专属页面,以便中国消费者可以找到Nutrilon诺优能中国官网入口。为了不影响对荷兰消费的用户体验,因此将该页面设置为仅通过中国官网链接才可见。

谜团之二:神秘失踪的官方证明

天猫“牛栏”最早贴出两条新闻截图,分别是中国商务部网站和中国驻荷兰经济商务参赞处发布的“关于荷兰‘牛栏’直销中国”的新闻,两条新闻发布时间都是2013年3月14日23点06分。随后陆续有不少网站转载了这条新闻,正是这两张政府网站发布的新闻截图让无数父母深信不疑,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现在这两个网站已经找不到一丝一毫相关的新闻页面,而在顾客询问时 ,天猫Nutrilon诺优能客服的回复却是:“可能是这个新闻时效性已过”,但奇怪的是,发生在这条新闻前后的其他新闻却依然在政府网站里整齐排列着。

天猫在声明中再次指出,2013年3月13日荷兰在线对达能全球质量及公关副总裁Philp Pratt进行采访,确认与天猫的合作,并发布新闻。此新闻于当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荷兰经赞处网站摘录,并被中国日报网站转载。天猫声明给出的链接是中国日报,而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或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荷兰经赞处网站。

谜团之三:奇怪的分段

在荷兰本土,Nutrilon(“牛栏”)标准段奶粉分为六级八种,而天猫版的“牛栏”分段和包装标准均与荷兰不同。

天猫“牛栏”在声明中的解释是,按照中国检验检疫局规定,所有进口产品都必须符合中国国标(GB),否则将在口岸直接销毁。因此荷兰工厂根据中国国标,将Nutrilon诺优能2、3段的部分配方元素含量进行调整,并在荷兰完成生产后,出口至中国。而1阶段由于配方符合中国国标,未做元素含量调整。但事实刚好相反,荷兰本地生产和销售的Nutrilon“牛栏”1段的蛋白质含量远低于中国国标。

更多疑问

按照史唯平的分析,天猫“牛栏”还有更多难以解释的疑问。

谜团之四:暧昧的授权

天猫官方回应和诺优能天猫旗舰店公布了一份授权书和一份认证证书。

授权书显示,达能香港授权“上海优壹宝贝”,通过Nutrilon天猫旗舰店网站链接(http://nutrilon.tmall.com),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的终端消费者销售Nutrilon产品。此授权书有效期为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达能香港有权在任何时间以任何理由取消授权。授权书的签字代表是达能香港总经理Bruno Chevot,并加盖了达能香港的公章。

认证书内容显示:Nutricia Cuijk B.V。(诺优能在荷兰的生产工厂)证明“上海优壹”作为达能香港的授权经销商,有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销售Nutrilon产品。此证书有效期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27日,Nutricia Cuijk BV有权在任何时间以任何理由取消认证。认证证书的签字人是Nutricia Cuijk BV质量保证经理C.G.M.Verberkt,但没有加盖公章。

但是,在这份由荷兰Nutricia Cuijk B.V。出具的认证书上最后一段却又明确注明:

“无论是授权书和认证书都规定,此文件不能被视为达能香港、Nutricia Cuijk BV和上海优壹间建立任何关系,如合作伙伴、合资、委托代理和雇佣;在任何时候,上海优壹不应被视为合作伙伴、代理、分销商、受让人、雇员或达能香港、Nutricia Cuijk BV的官方代表,并应避免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来充当上述角色。”

而天猫诺优能的所有宣传里,却都充满了荷兰本土、官方、授权、直销等违反认证书限制的内容,这份前后矛盾的暧昧认证书,却又可以在诺优能出现任何问题时,把荷兰Nutricia完全撇开,无任何责任。

目前,在天猫上有十多家销售诺优能奶粉的店铺,这些店铺大都每个月只有几罐或几十罐的销售额,且大都是2013年上半年获得“上海优壹”的授权,而天猫诺优能授权分销的某实体店,则号称已经月销上万罐诺优能。很显然,上海优壹这种对其他公司授予诺优能产品转售权的权力,并未出现在上海优壹出示的授权书和认证证书条款中。

更有意思的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淘宝卖家透露,目前在淘宝和天猫上要发布奶粉新品,天猫和淘宝的系统会强制给你匹配“牛栏”诺优能品类。这意味着你的产品介绍里,只要关键词想出现“牛栏”二字,就必须同时出现诺优能三个字。

另一位要求匿名的天猫店家则对史唯平透露,诺优能上市一月来,已经招募了不少分销商。这些分销商正以10-20元一个点击的价格购买天猫直通车广告。而在这之前,“牛栏”为关键词的直通车的价格大概在每个点击5元左右。

“我想问,这么大的投入,到底是天猫给了分销商大额直通车免费充值呢,还是这些诺优能的分销商的利润空间这么惊人?”该匿名卖家在给史唯平的邮件里说。

还有一些巧合,就在史唯平发帖质疑天猫“牛栏”的第二天,他的荷美代购网站就遭到了黑客的攻击,而他本人在的微博账号也遭到举报,指认他对天猫“牛栏”造谣、诽谤成立,一条仅有一个博文链接的微博被删除。

质量之虞

目前,诺优能的品牌商标还在注册中,尚未获批,商标注册人也未知是谁。而在荷兰,荷兰“牛栏”的名称“Nutrilon”是一个注册商标,于2007年10月31日申请注册。纽迪希亚公司是众多Nutrilon商标的所有人。奇怪的是,达能香港获得了纽迪希亚公司的四个最著名商标在中国内地的使用权,但达能香港和天猫合作的时候,一方面处处提到“牛栏”奶粉进入中国,另一方面却没有选择名气更大、更被消费者熟知的两个“牛栏”品牌(Nutrilon和Cow&Gate),转而注册了一个全新的商标——诺优能。

对此,天猫回应说这是达能方面为了规范品牌而做出的选择。

“Nutrilon就Nutrilon,诺优能就诺优能,干嘛到处都写的是Nutrilon诺优能,这种方式事实上还是在误导。”史唯平认为,天猫和达能在发布诺优能品牌的时候,有意让公众产生荷兰“牛栏”就是诺优能的错觉,有不实宣传之嫌。

实际上,负责运营诺优能的上海优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优壹)似乎来头不小。这家2011年4月才成立的公司不仅运营诺优能,还负责新西兰第一奶粉品牌可瑞康在华的销售。坊间传闻上海优壹跟马云和天猫的密切关系。

根据相关信息显示,上海优壹凭借创新的生意模式和稳定的销售增长吸引到包括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的投资基金、云锋基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共同设立的投资基金)的资金入股。但在记者采访时,云峰基金、天猫都否认了跟上海优壹的关系,上海优壹公司则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天猫的Nutrilon诺优能在发售后迅速取得骄人销售业绩的同时,不仅引发了身世的质疑,其质量更是快速爆出问题。浙江经视在接到顾客投诉天猫购买Nutrilon诺优能后开盖发现有浓郁的塑料味道,未开封的奶粉已经外溢到密封锡箔上,而浙江经视记者在探查天猫Nutrilon诺优能旗舰店顾客反馈时,更是看到众多父母投诉同一问题,但很快,浙江经视这条质量曝光新闻迅速就被“和谐”,也没有下文,只能在一些小网站看到被更换名称后的视频。此后,一位购买Nutrilon诺优能的顾客在母婴网站发帖,投诉Nutrilon诺优能奶粉开盖后发现有虫子……

史唯平还告诉记者,荷兰Nutricia在荷兰布拉邦省的确有Nutricia Cuijk B.V。这样一个奶粉加工厂,很多销往荷兰以外的奶粉是这个工厂制作的,比如墨西哥、中东地区等。至于诺优能是不是在里面制造,制造的是大包粉送达中国在保税区灌装还是如同天猫和达能所说直接原罐生产则是个大大的问号,至少从材质来说,荷兰本地Nutrilon(“牛栏”)奶粉从未听说过一开盖一股浓郁的塑料味道,也从未发现过奶粉密封锡箔上面会有一层奶粉。

“这就很蹊跷,因为没有可能会专门购置一批塑料盖用于中国的包装,而且,更奇怪的是,你去搜索可瑞康和诺优能顾客的投诉,反馈的问题几乎都差不多。”

另外,从天猫诺优能自己发布的几张报关单上残留的时间显示,如果是同一批次,那这些奶粉在保税区里停留几乎超过一个月的时间,这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清关检验和检疫时间,那么,这些奶粉在外高桥保税区里到底做了什么?仅是加贴中文标签或者还有其他?

史唯平认为,按照荷兰本地Nutrilon(“牛栏”)奶粉的质量管控和标准而言,上述问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荷兰本地的Nutrilon(“牛栏”)奶粉质量如此之差,怎么可能会获得中国妈妈们的如此热捧?

链接:

虽然真真假假的洋奶粉裹着各色外衣铺天盖地冲来,但事实上,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判断一罐洋奶粉的真假并不是很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史唯平告知记者一些如何判断洋奶粉真假的小技巧:

1.用洋奶粉的外文名称在Google的各国本地搜索引擎上搜索,比如号称是荷兰原产百年品牌的,就使用Google.nl,号称是德国原装进口的,就使用Google.de,如果搜索到的网页全部或很多都是中文简体的网页,则可以判断属于山寨或者中国特供。

2.查看不明真假洋奶粉的国外官网网站,看不懂可以使用Google翻译整个网页,有些老外也贪财,但在涉及法律责任的时候还不敢在本地明目张胆造假,他们可以闭嘴装糊涂不说,但一般不敢乱说,通常,官网查询到的信息可以协助综合判断。

3.查询国外当地的工商注册机关网站,比如荷兰就可以查询荷兰商会www.kvk.nl(等同于中国的工商局)可以了解到很多企业的基本信息,至少,可以把随意假冒杜撰的山寨洋奶粉一把就揪出来。

4.查询疑问洋品牌奶粉官方网站的注册信息,这个很简单,可以看到域名的注册时间和地点,如果号称国外畅销品牌百年历史,但域名注册才一两年时间,其真假立刻就可以分辨。

5.使用Google Earth,不管什么洋品牌,通常都会标注上国外企业的地址等,或者标注出的官方网站也会有地址,自己没法出国亲自考察,但可以输入这个地址在Google Earth查看街景,如果找不到或者这个地址是个小工厂或者干脆就是个居民区,那这个奶粉的真假心里也就有数了。

6.查询洋奶粉中文商标在中国的注册情况,在中国工商总局下属的商标注册网就可以查询,国外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和保护都是极为重视的,注册商标时一是提前,通常都是在产品进入市场前就早早做好了商标保护,比如“Nutrilon”和“牛栏”并不是如同天猫和香港达能在声明中所说是网络名称,而是在中国工商局早已经做了注册,商标持有人就是荷兰的利尔生公司;二是周全,涉及商标和形似商标通常都做了注册保护,再则,查看商标持有人是谁,无论在哪个国家,知名商标的持有人一定是国外企业自身,即便是代理商也不可能获得商标注册,除非是抢注成功,但这种情况极少。

 

香港限奶令将解除?

部分港人不愿内地客来买奶粉,原因也不一定是自己需要奶粉,只是对“赴港生子”等一系列事件的又一轮发酵,是对内地客抢购各种日用品、挤占当地人生活空间反感的延续。在奶粉限售政策上,这种抵触情绪显得更加明显。

记者|陈 冰

“断货”、“售罄”,每到节假日,香港一些奶粉销售门店中这类招牌并不鲜见。大陆对婴儿奶粉巨大的需求量导致了香港商超和药店的奶粉经常出现短缺,引起了不少港人的不满。

3月1日起,号称史上最严厉的奶粉限购令在香港实施。条例规定,出于私人用途,离港人士可在其私人随身行李中携带总净重不超过1.8公斤(约两罐)的奶粉。违例者一经定罪,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

然而,新规仅仅执行了两个多月,一大批香港奶粉销售商就坐不住了。由于奶粉滞销,它们呼吁特区政府考虑取消限购令。有人士猜测,香港“限购令”十一后可能会有松动。

史上最严“限购令”即将松绑?

为什么要限购

“大头娃娃”事件已经过去9年,三聚氰胺事件距今也有5年,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未见恢复,反而催热了一个产业,代购、海淘、水货客顺势成为一个新行当……如何从琳琅满目、闻所未闻的各式洋奶粉中选择出最适合宝宝的口粮,成为每个新妈妈必须熟悉的技能。买奶粉这样一件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却愁煞了无数母亲。

“焦虑的奶粉”背后,是无奈的现实。

面对中国 “奶粉购买大军”,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针对本国零售奶粉出台了限购措施:

2012年6月,美国的Target、Walmart等大卖场发布了奶粉限购5至12盒的限购令。

2012年9月,作为世界主要奶源地的新西兰也开始限购,当地的部分超市甚至贴出中文标注的“奶粉一人一次限购两罐”的限购令,不过历经两个多月的整顿后,新西兰政府最后又解除了限购令。

2012年10月,澳大利亚的多家大型连锁超市、药房也贴出中文限购标示,规定每人限购3罐。

2013年初,德国的大型超市DM对当地的婴儿奶粉特福芬和喜宝等实行了限购,每人限购4盒。

同样在2013年初,荷兰商业企业也进行了自发的限购,当地各大超市、百货店、药店购买奶粉,每人限购从1罐到3罐不等。

2013年1月,澳门特区政府宣布将优先接受澳门居民登记购买奶粉,借此保证本地居民可以购买到奶粉。

2013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并实施强制限购令,以平息港人对奶粉不够的愤怒。

媒体报道奶粉限制离境令第一天,香港海关逮捕违规携带奶粉者10人,其中香港人8人,大陆人2人。其中一名47岁男子因非法携带11罐奶粉离境被捕后,3月2日在法院承认控罪,被判罚款5000港元,这名男子也成为限带新规定生效以来首位被判罚人士,9罐净重共8.1公斤奶粉被充公。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妈妈们一定要像蝗虫一样去世界各地海淘奶粉。一方面,婴儿奶粉并非纯粹意义的普通商品,作为母乳的替代品,在母乳不可保障的情况下,婴儿奶粉就成了婴儿的基本生存必需品。

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来说,国人对奶制品安全的信心严重不足。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指出,2004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之后,国内奶粉消费就从小品牌转向大品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波及许多国内大品牌奶企,消费者信心严重动摇,本土品牌与洋品牌市场份额之比半年内迅速从7∶3转成3∶7。

2011年,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当时有七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粉。今年4月初,南方日报联合广州妈妈网进行《安全奶粉,到底该选什么?》调查,上百位广州地区的妈妈参与。结果显示,广州地区有高达93.10%的妈妈认为国外品牌更有保障,只有6.90%的妈妈认为二者差不多,认为国内品牌更有保障的妈妈人数则为零。

调查显示,在购买进口奶粉或国产奶粉的渠道选择中,只有2.59%的妈妈选择了购买国产奶粉,而到港澳、境外等地购买进口奶粉的比例则超过八成。

面对中国奶粉“扫货”大军,不少国家或地区出于保护本地居民婴儿用奶安全的考虑,采取短期限购措施。

欧美婴儿奶粉包含政府补贴,抢购等于抢福利。在欧美,部分婴幼儿奶粉作为特殊群体的生活必需品,一直是政府补贴的对象,这就使得欧美许多国家的奶粉价格比国内低很多。比如,荷兰是为了鼓励生育,会给予婴幼儿产品很多优惠待遇,同样一罐荷兰美素奶粉,国内市场与荷兰市场价格可相差百余元。在英国,奶粉属于福利性食品,政府补贴力度更大,以惠氏在英国销售的SMA1阶段900克奶粉为例,在英国价格约合人民币101元,而国内同品牌下的售价则为248元。美国婴儿奶粉虽然售价昂贵,但美国政府也会对孕妇和婴儿提供每月数十到数百美元的补助。

所以,与奢侈品等其他消费不同,愈演愈烈的海外奶粉抢购潮其实变相抢食了这些国家给予本国婴幼儿群体的优惠补贴,势必引发当地纳税者的不满,从而使得相关政府机构对奶粉下达限购令。

香港禁令将解除?

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香港本身并没有发生过“奶粉荒”,因为内地妈妈的扫货而导致香港本地奶粉被“扫光”的情况并不存在。根据香港消委会数据,香港每年出生婴儿不到10万,但婴幼儿奶粉的进口数量,却由2008年的1510万公斤,逐年递增至2012年的4436万公斤,升幅达194%。

据估算,香港每月进口约400万罐奶粉,而香港本地婴儿每月大约只消耗60万-70万罐,正规渠道转口的奶粉量只占少数,剩下的奶粉,其实大多都是被内地的买家买走了。有业内人士表示,春节前后,香港婴儿奶粉实际上整体供需基本稳定,只有三四个主要品牌奶粉零售终端在短期内缺货,也没有出现完全断货的情况。“限购令”之前香港的“奶粉荒”,主要原因是消费速度突然加快,而香港本身不是奶源地,货源组织的速度没跟上,供应上出现短暂滞后而造成的。

但另一方面,内地扫货客的确干扰了港民的生活,令香港人心生反感。根据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主任雷鼎鸣的分析,一些香港人把对走私者和“水客”的恨,加到普通游客身上;还有部分港人不愿内地客来买奶粉,原因也不一定是自己需要奶粉,只是对“赴港生子”等一系列事件的又一轮发酵,是对内地客抢购各种日用品、挤占当地人生活空间反感的延续。在奶粉限售政策上,这种抵触情绪显得更加明显。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香港政府快速出台的限购令却没有收到意料当中的效果。“水客”们很快找到了应对方法:尽管每人每次过关能带的奶粉从过去的20罐左右减少到了2罐,但通过专门代购人员多人多次往返,用蚂蚁搬家的方式照样可以拿到货。

五一假期,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抢购风潮,不少商家大量囤货,但销售情况非常不理想。港九药房总商会代表刘爱国说,限购令以来,香港业界奶粉生意跌了大约两成。近日,香港七大奶粉供应商和港九药房总商会为了呼吁解除限购令,更是联合签署《供应充足约章》。其中列明四大措施保障香港奶粉供应,包括承诺每月预留逾110万罐奶粉储备供本港婴幼儿使用,有需要时以空运补货;加强补货效率至每日向零售商送货等,以及向港府证明,即使取消奶粉限购令,本地奶粉的供应亦可充足。

面对业界的呼吁,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回应,现在在实施限奶令的情况下,市面上婴幼儿配方奶粉供应稳定,至于措施是否有成效,则必须经压力测试才知道。“8月我们会开始着手准备,希望在十一黄金周加上压力测试,检讨措施成效,再决定下一步会如何去做。”

“内地的需求,早已在香港奶粉供货商的市场需求计算之内,所以香港限奶令松动也是迟早的事。”一业内人士如此判断。

国产奶粉信心是如何崩溃的

接二连三的奶粉事件,使家有儿女的父母们一度“谈奶色变”,国产奶粉在国民中的信任度消失殆尽。

记者|王若翰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注定会成为一个醒目的标志,从那一天起,许多经营多年的国产奶粉品牌,声誉节节下滑。令中国消费者们更加难以接受的,恐怕还是质量背后,整个行业被指“良心沦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食品安全问题早已不是新闻的今天,国人依旧无法接受毒奶粉对下一代的摧残。饱受伤害的民众由此得出结论:国内已无放心奶。

奶业9·11

2008年的9·11,对于中国的奶粉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最大的恐怖袭击,在全国多地持续近3个月的婴幼儿肾结石事件,终于找到了幕后元凶,三聚氰胺作为一种被加进奶粉的化工原料,第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这一天,新华社发布通稿:中国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享有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的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居然是毒奶粉的始作俑者,消息引起社会一片哗然。

在这之前,作为一家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奶粉企业,三鹿曾是几代人记忆中充满温情的代表。1956年2月16日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是三鹿的前身,2005年8月,“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2006年位居国际知名杂志《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

然而,这一切的光环都在2008年的9·11轰然倒塌,自那时起,三鹿成为了三聚氰胺的代名词。中国国家质检总局随后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中显示,包括三鹿在内的多个国内乳品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在这当中,不乏一些国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型企业,而三鹿奶粉是其中三聚氰胺含量最高的。

早在2003年,安徽省阜阳农村就曾出现过数百名婴儿,因食用劣质奶粉而成为“大头娃娃”。但在当时,公众普遍把问题归咎于个别不知名的小厂,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大头娃娃”的家长也责备自己,不该贪图便宜,买了“没听过牌子”的奶粉。

而三聚氰胺事件后,曾经在电视广告里被反复提及的奶粉企业纷纷上榜,此事件对公众的伤害可想而知。此时更有坊间传闻说,往奶粉里兑三聚氰胺,在中国的奶粉企业中根本不是秘密,问题在于,“三鹿是往三聚氰胺里兑奶粉”。

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陆续有30多名官员被问责,除了引咎辞职的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还有8名部委官员、7名省级官员、9名市级官员受到处分。其中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中,被判处无期徒刑。

梦魇不散

三聚氰胺事件过去一年多以后,伴随着国家质检总局向公众出具的一份份检验证明,国人开始对国产奶粉重拾信心,国产奶粉销售量也开始回暖。但很快,部分个人及企业将三聚氰胺奶粉重新包装上市的新闻,进入了公众视野。

2010年,圣元奶粉涉嫌激素含量超标,可能是导致婴幼儿性早熟的元凶,传闻又一次将奶粉行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针对此事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圣元方一再表示:“我们的奶粉没有问题。”在此之后,卫生部也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结果,通报指出,检测结果表明圣元奶粉符合所规定的各项标准。

然而面对这样的通报,消费者并不买账,理由是:截至目前,事件中牵涉的所有婴儿,包括出现性早熟症状的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和武汉的3名女婴,以及雌激素检测超标的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均自出生起就食用圣元奶粉。另外,在此事件未经新闻报道以前,曾有家长因怀疑奶粉问题而申请奶粉检测,结果遭到质检机构拒绝。

种种端倪,使公众的怀疑变得看似合情合理,同时,素有“中国乳业良心”之称的原广州市奶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在谈到卫生部对于圣元奶粉的“无罪定论”时也表示,对激素的检测、监控是国内奶粉业的一个盲区。“激素出现,主要问题在于奶源供应,但生产商和监管部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继第一批出现性早熟症状的婴幼儿之后,山西、北京、山东等地又纷纷出现了疑似“性早熟”的女婴,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食用过圣元奶粉。

圣元奶粉究竟是不是引发婴幼儿性早熟的元凶,到目前还是一出说不清的罗生门。而在此之后的2012年4月23日,广东省工商局公布了2012年一季度全省流通环节乳制品、含乳食品抽样检验结果,确是用铁证做实了哈尔滨太子乳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太子乐牌”奶粉,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的“罪名”。

阪崎肠杆菌是乳制品中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致病菌,它是存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其危害足以让人胆战心惊,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确定为引起婴幼儿死亡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可导致任何年龄层人群的疾病,尤其是对早产儿、出生体重轻的婴儿或免疫受损婴儿的威胁最大,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脑膜炎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对阪崎肠杆菌检测的要求是不得检出,而且每批次检测3个样本。据王丁棉称,该病菌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死亡率高达50%以上。

接二连三的奶粉事件,使家有儿女的父母们一度“谈奶色变”,国产奶粉在国民中的信任度消失殆尽。很多父母甚至认为,即便是一些目前未被媒体曝光质量问题的奶粉品牌,也不能放心食用,出事是迟早的。

内外有别?

信任是基石,国产奶粉业的偷工减料、掺杂掺假等不安全因素葬送了整个国产奶粉业的未来。它们的“自断其路”给洋奶粉创造了契机。

经历了国产奶粉几次三番恶性事件的内地父母们,开始将眼光投向部分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奶粉。只要是经济条件能够承受,家长们都要购买洋奶粉,只为安心。但很快,悲催的中国父母们发现,稀里糊涂多花钱,买到的依然是次品。

2012年,在中国上市不足两年的由中国娃哈哈集团代理的荷兰爱迪生奶粉,摊上了官司,多起婴儿食用奶粉引起的肠胃不适,及“四个月大宝宝便血”的事件,在引起妈妈们一阵恐慌之余,也使一批父母成为“专业维权斗士”。

随着事件的升级,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市面上同批次奶粉竟然存在三种不同包装,加上不同批次的产品,已经有四种之多,且外包装颜色、追踪码也大相径庭。很快,有关代理商可能将正品与“山寨”混同销售的猜测,将娃哈哈集团推向舆论巅峰。

对此,娃哈哈给出解释是:由于产品从荷兰海运到国内的途中有可能会出现极少量的外包装纸盒变形,加工商会提供部分外包装空盒,以便在确认纸盒受损、内包装无损的情况下予以更换。然而,面对全国多起宝宝因食用爱迪生奶粉而引发肠道疾病的现实,这样的说法依旧难以服众。

在最具代表性的美素奶粉活虫事件中,当事人描述,虫子在奶粉开罐的第二天就被发现了,而且从奶粉中一些疑似虫子排泄物或虫卵的网状物质来看,这条虫子在此“生活”已有一段时间,开罐后才爬进去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之后的维权过程中,美素奶粉中国总公司方面则表示,会把奶粉送往国外对虫子“国籍”进行检查,如果确属荷兰物种,他们会对消费者进行有关法律赔偿。

通过一出让人大跌眼镜的“虫子国籍”事件,消费者开始认为,要避开这些扯不清的质量问题,最好的办法只有不在国内买奶粉。然而,到海外“抢奶”的父母又遇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限奶令”。

可怜的中国父母们,还在为宝宝苦苦寻求安全的“口粮”。

奶粉惊悚

不知何时起,我们活得很“躲”。

事实上,你可以躲开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你可以躲开一次非典,却躲不过农药、激素、地沟油;你可以躲开一次禽流感,却躲不过毒姜、陈粮、皮革奶;甚至,你可以躲开一场地震,都躲不过假酒、劣水、“伪有机”……

被有害食品包围,我们已经疲惫。被有毒食品浸润,我们已经木讷。信仰就是一个“钱”字,生活就是一个“躲”字,然而再躲,躲不过一个孩子,再将就,孩子的奶粉不能将就。

人道是“三鹿以后无华奶”,曾几何时,滴血的奶粉钱潮水一样地涌向进口奶粉,一声欢呼“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啊,中国的子孙,毕竟还有洋奶!中国的后代,毕竟还有洋奶!

洋奶,洋奶,继往开来?殊不料一个晴天霹雳加一个迎面巴掌,洋奶,洋奶,也非善奶!

仅以新西兰为例,200多个新西兰品牌奶,只有20种是真正的“新奶”,奶乎、奶乎,其无后乎?!

至痛,无过于“无后”——连洋奶都崩溃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同我们对“红十字”沦陷曾经的瞠目结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力量向“大刀向子孙们的头上砍去”的罪孽发出最后的怒吼?!

相关阅读: